李怡伶,笔名天予昭晖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。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。2021年开始全职写作,至今已创作十余部作品,共五百余万字。代表作有《从学霸到奥运冠军》《七皇子的团宠日常》等。
\n李怡伶:放下药锄,在网文大道上“挖坑”
\n(本期访谈主持人:陈泰湧)
\n上游文化:笔名是一位作家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第一个标签,我们也总是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,你的笔名“天予昭晖”有什么特殊含义?是否与你的创作理念或人生态度有关?
\n李怡伶:当初选了一堆,既要好听,又要不重名,挑来挑去,挑中了这个。其实没有什么特殊意义,就是眼缘吧。但我回头想想,其实我是非常典型的重庆人的性格——直爽、火辣。所以,我希望我写的故事,传递给大家的也是阳光、积极的东西。
\n上游文化:你是怎么开始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?
\n李怡伶:小时候我非常好动,喜欢漫山遍野疯跑,对坐下来安静看书这件事相当抵触,写作水平更是一塌糊涂,连看图作文都能写偏题。
\n第一次被老师夸奖作文,是在小学四年级。那次写的是跟外婆去小公园锻炼,老师的评语是“动静结合、借景抒情”。说实话,我自己完全不记得这件事,但我爸爸总提起,说我“从小作文就好”。可我仔细回想,好像也就好过这么一次。作为一名小学生,我那时更爱看动画片和电视剧。
\n上了初中,突然不爱出门了。作为一个思想开始活跃的中学生,我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那个年代娱乐方式的匮乏。恰巧那时我妈单位的图书馆关闭,她带回来一堆旧书。在家实在无聊,我就开始翻看这些书。
\n至今记得,我一口气看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《简·爱》。那是我第一次在别人的故事里真切地体会悲欢离合。后来我又看过五六遍——纸质书、电子书、有声书、不同版本的电影——故事依旧能打动我,但再也没有第一次阅读时那种无与伦比的震撼体验了。
\n从那以后,我就彻底迷上了看书。上课看、下课看、躲在被窝里看,古典名著、西方名著、武侠、言情、悬疑……家里有什么看什么,来者不拒。连妈妈买的《中学生阅读理解》和《中学生优秀作文范文》,我一天都能看十几篇。还觉得不够,就去买杂志、买漫画,接着看!
\n上游文化:看来你的文学成长路径依然是很“套路”化哟!从大量阅读开始,从老师的激励开始,从家庭给予的氛围开始。那你又是怎么从阅读中走出写作的呢?能讲讲你的第一步吗?
\n李怡伶:爱上看动漫后,课余时间会写一些同人小说,和同学们交换着看。还被老师没收过,质问我:“写这些能不能当饭吃?!”
\n上游文化:很像小说的套路,开始出现阻碍主人公成长的障碍了。那你又是怎么“打怪升级”的呢?
\n李怡伶:上大学有了电脑,才开始接触网络小说。那时看文如饥似渴,短的能一天看两三本,长的两三天一本,除了上课、吃饭,恨不得一直窝在宿舍看。曾经因为追《盗墓笔记》,差点挂科。
\n上游文化:主人公历经千难万险,在高人的指点下一下就打通了“任督二脉”,从此……来,讲讲是哪位精神导师在什么关键的时机给了你启迪?
\n李怡伶:真正促使我开始创作网文的契机,是因为一位我非常喜欢的作者。她的文风诙谐又充满人文气息,我看完了她所有作品,又开始追连载。后来,她突然断更了。
\n我当时感觉天都塌了!我最喜欢的“大大”,竟然弃坑了!反复重看她之前的完结文后,终于有一天,我下定决心:自己写!
\n上游文化:于是你就从一个踏入坑中的读者摇身一变,成为一个给其他读者“挖坑”的作者了?
\n李怡伶:必须承认,我没什么写作天赋。但我足够幸运。第一次尝试写文、发表,就有编辑找我签约。那本书后来也成功上架了,虽然收益不算丰厚,但至少能让我每天加个鸡腿。
\n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,写文的事就搁置了。后来我在一家社区医院上班,工作很忙,通勤时间长,其余时间还要准备考试,几乎没时间码字。于是,写文这件事就这么放下了。
\n上游文化:又是一位学医的作家!后来你又是怎么重新回到写作这条路的?
\n李怡伶:大约在2020年初,大家正好都在家休息,我实在闲得没事,就重新打开文档码字,随便写了一章发上去。意外的是,效果还不错。
\n恢复正常的上班节奏后,工作变得异常忙碌,甚至要承担很多本职工作之外的事务。那份工作本来就是“钱少事多离家远”,那段时间天不亮就出门,到家时天已黑透,搞得我心力交瘁。
\n恰巧当时连载的那篇网文成绩不错,又正值连载期,我不想断更,更不想上班。仔细一算,每天在家码字几小时,收入比早出晚归上一天班高多了。于是,我果断辞职,回家专职码字。
\n上游文化:令人好奇的是,你大学学的是中医专业,又从事过这个医疗工作,很多没有学过中医,甚至是没有学过医的人都在使劲地写这个题材,你为什么没有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进行创作呢?
\n李怡伶:想过,但我下不了笔。因为我觉得不管什么类型的小说,描绘的都是在特定背景下的人物发生的故事。我们共情的是人和事,而不是某个职业本身。或许是因为我自己学这个专业,从事过很长时间这方面工作,我其实很担心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会过度关注专业细节,唯恐出现bug,反而忽略了故事本身。
\n我从事的是基层医疗工作,没有什么惊心动魄、生死攸关的场景,以往我总觉得乏善可陈。但现在回头想想,其实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,兴许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。有机会,真应该把它写出来。
\n上游文化:你觉得文学创作让你得到了什么?
\n李怡伶:回头想想,我辞职其实也是性格使然——不喜欢被约束,不喜欢复杂的人际交往,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写网文,给了我一条退路。
\n我没有天赋,可能也算不上特别努力。看过那么多好文,别人好在哪里,用了什么技巧,我常常也看不出、学不会。至今我都不会写详细大纲,不会做精细人设。常常是坐下来就开始写,只比读者提前半小时知道剧情走向。
\n在我这样资质平平又不够“卷”的情况下,写文让我不用在早高峰挤地铁,可以睡到自然醒,能养活自己和两只猫,甚至还买了房,我已经非常知足了。
\n更重要的是,小时候每晚睡觉前,脑子里总会自动播放各种天马行空的小剧场。是写文,让我把这些千奇百怪的脑洞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完整的故事,受到读者喜欢,牵动他们的情绪。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,是物质回报之外的巨大馈赠。
\n上游文化:“写文给了我不用挤早高峰、养活自己和猫的底气”,这种“经济独立”对你的创作心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会因此更注重作品的市场反馈吗?
\n李怡伶:会,但这也是我目前的困境吧。我从事网文创作之初,写的都是一些小众题材,这么多年我都呆在自己的舒适区,现在想要走出去,也并不容易,需要不断学习和尝试,我也正在努力。
\n上游文化:全职写作后,每天的创作时间如何安排?是否有固定的“码字仪式”,比如特定的环境、音乐或作息,来保持状态?
\n李怡伶:说来惭愧,作息很不规律。白天养花、养猫、追剧,就是不想码字。到了晚上,不得不更新的时候,再“生死时速”。
\n没有灵感的时候,会听歌、点香,给自己营造氛围感。有灵感的时候就无所谓了,不受任何环境影响,随时都能进入状态。
\n上游文化:你刚刚还提到“小时候脑子里的天马行空小剧场”,现在这些“脑洞”通常会在什么时刻涌现?比如散步、养猫时?会如何快速记录或转化为故事素材?
\n李怡伶:养花、散步、游泳……任何需要体能而不用动脑子的时候,尤其是游泳的时候,这是我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,一边游泳一边构思剧情,能让我轻松无痛地游完两千米。
\n如果不是当下正在连载的文,我会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来。如果是连载期的文,就直接在文档里记录灵感和伏笔。
\n上游文化:你提到“不会写详细大纲,只比读者提前半小时知道剧情走向”,这种“即兴创作”的方式会遇到剧情卡壳吗?如果有,你通常如何突破?
\n李怡伶:会,经常会。就硬写,写顺了再回头修改卡壳的地方。我现在会在开始写每一章之前,列一个章纲。比如这一章我会写到哪几个情节点,就很少卡文。
\n上游文化:聊聊你的代表作吧,你的代表作《从学霸到奥运冠军》将“学霸”与“奥运冠军”两种身份结合,这个跨界题材的灵感来源于哪里?创作中是否参考了现实中的运动员故事或学习经历?
\n李怡伶:参考倒没有,但这个脑洞的确来源于生活。我想,大众都会有一个印象,搞体育的,文化成绩都不会太好。因为这两件事情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,才能出成绩。但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,很少有人能二者兼顾。
\n当时,写这个文的时候正好是北京冬奥会,网站有一个主题征文活动,在构思一个竞技题材的小说时,就在想,是否可以让主角通过天赋和勤奋来弥补时间和精力的不足。虽说是爽文,但要写得让人相信这样的主角他就是真实存在的,也挺难,需要补充许多细节,让他鲜活起来。
\n上游文化:《七皇子的团宠日常》属于古风甜宠类作品,而《从学霸到奥运冠军》是现代题材,你在切换不同题材时,会做哪些前期准备来把握风格差异?
\n李怡伶: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准备,就是常规地搜集资料,看一些和题材相关的作品。其实对我来说从古代言情切换到现代竞技,反倒是一种维持新鲜感和创作欲的方式。
\n上游文化:作为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,你认为协会在帮助本地网络作家发展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?是否有参与过印象深刻的行业交流活动?
\n李怡伶:网络作协的活动非常多,各种采风、论坛、交流、学习。
\n从我个人而言,自从全职写作之后,我几乎没有了社交,每天关在家里养花、养猫、码字,不跟人接触和交流,这肯定是不行的。
\n我非常感谢重庆市网络作协,提供了这么一个可以和同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。我在这里交到了很多朋友,学到了很多东西,也得到了许多出去学习的机会。
\n印象最深的,应该是上个月在长沙参加的女性网络作家培训,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作家,也听了许多她们作品背后的故事。
\n不管是内部交流,还是外出学习,与我而言都有“打鸡血”一样的效果——看到别人都那么厉害,那么优秀,我也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和创作。
\n上游文化:接下来是否有尝试新题材的计划?比如科幻、悬疑等你之前未涉及的领域?
\n李怡伶:考虑过,也正在计划中。要走出舒适区,迎接更大的挑战,需要勇气,更需要多看、多学。
\n上游文化:想对那些想要开始网文创作的人说些什么?
\n李怡伶:现在就点开文档,把你脑子里的故事写下来!
\n不要去想有没有人喜欢,能不能赚钱。写文这件事,除了极个别的“天降紫微星”,剩下的都是天道酬勤,量变产生质变。只有写出来,才有后面的一切可能。别怕开头笨拙,别怕无人问津,坚持下去,完成它,你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只停留在“想”这个阶段的人。
\n行动,是唯一的起点。
\n上游文化:对于同样“资质平平但热爱写作”的新人,除了“立即行动”,还有哪些具体的建议,比如如何培养语感、积累素材等?
\n李怡伶:多看,大量阅读也是一种学习。热门题材的套路和模式都是有迹可循的,照着写不会让新人大富大贵,但至少是一条快速入门的捷径。
\n配资网站排名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